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弘揚師道的心理分析

弘揚師道的心理分析
分享來自:敬祐老師的網誌

教育的發展,必賴教師的推展。自古以來,教師肩負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使命,非有豐富或專門的學識,無法授其業、解其惑;非有端正的品德,不能傳其道。故人們讚之地位崇高,寄之無限敬仰。對這份讚譽與敬仰,仔細剖析,發現在學生心理方面呈現數種因素。茲敘述以後:

一、報恩思想
  人類異與其他動物之一,就是人家對我好,我就對他好。這是人類善性的發揮,有著支配行為趨善的強大力量。為師者,是在幫助學生正常生長,發揮人性,完成人格,其恩不能說不高,其情不能說不深。學生對老師造就之恩,必生感激,對授藝之情,必圖報答;於是在言論上,歌頌師道;在行為表現上,尊敬師長,恪遵師訓。
  傳道的目標之一,在於恢復人之善性,實行仁愛之道,增加報恩的意識,實踐恩情的報答;學校的道德教育負有此傳道的任務。故道德教育實行愈徹底,報恩思想愈濃厚,學生愈能尊師重道。
  
二、崇拜的心理
  人格的型式,有賴學習,學習有賴模仿,模仿常選擇崇拜的對象;對崇拜的對象,必全力模仿。這是學習、模仿、崇拜三者互相的關係。
  模仿是人的天性,是學習的基礎;而崇拜則是個體內在積極學習的情操,與外在認同對象理想化,標準化的結合。這是崇拜的行為,超越學習,涵蓋模仿之處。
  模仿其崇拜的對象,幼兒時常是父母,求學時常是老師。學生即使是離開了學校,而對崇拜老師的形象,認同其理想及標準,還是常在腦海;縱使老師不在身邊教誨,而心中的典範、崇拜的感情,還是一直在左右其思想,一直在支配其行為,一直在提供模仿學習。
  教師幫助學生培養崇高的理想,建立完整的人格,對學生有很強的感召力。再加上教師本身豐富的學識、崇高的人格、愛心的表現、地位的清高,師生教與學的關係、長時間的相處,都是造成崇拜老師的基本因素。教師若能好好發揮這些基本因素,就能使學生努力維護師道的尊嚴,認真保護崇拜者的完美。
  
三、依賴與需要
  學生必須仰賴老師的指導、鼓勵、愛護,才能完成學習,並正常地成長。沒有老師的指導,心理會有這樣的感覺;學習困難、壞行為難以抑止、努力沒有目標、缺乏精神的鼓舞力量。這種成長中的依賴與需要,是邁向成熟的必然現象,能使學習者不辭辛勞,聽從指導,接受教誨,以滿足其依賴心理,以獲取發展的需要,以達自我實現的目標。

四、敬愛與感激的情感
  老師的教導,像一盞明燈,指引奮鬥向前,幫助領悟真理;像父母,給予關心愛護;像朋友,幫助解決困難;像法官,審判違規,督促改變行為;像褓母,注意生活;像偵探,尋找失物。這種多面而深刻的關係與恩德,使學生對老師產生無限敬愛與感激的情感,使師道的偉大受到不停的歌頌。

五、習慣行為的導向
  教育家說:「人格的完成,以良好的習慣為起點,以崇高的理想為歸宿。」可見我們人格或行為的趨向,許多地方是習慣所左右。一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或可為而不為之的行為,常常是表示難以擺脫習慣的羈絆,或範疇所致。壞習慣有控制以後行為趨向的力量,好習慣亦是如此。一向尊師慣了,就不容易侮辱師長;幼時一直表現重道的行為,長大後常能維持如此。不過,這不是絕對的,若有其他因素干擾的產生,情況就不同了。努力發現這些干擾的因素,是改進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六、權威與效果
  人們對支配事物的本領,統馭人群的力量,常感到很有興趣。對於富有這樣本領及力量的人,常投於敬畏、欽佩、羡慕的眼光。人類一踏入團體生活的圈子裡,就有這種心理現象的產生。故學生進入學校,常懾服於老師管教的威嚴,敬畏老師賦有獎賞、懲罰的權力,因而表現順從指示,願意接受指導,不敢妄為。所以古人說:「師嚴而後道嚴,道嚴而後民知敬學。」

七、價值觀的影響
  我們努力做一件事,或尊敬某些人,常是感於有做些事的必要,或感於有尊敬此人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判斷:有的以個人的利益為重,有的以團體的利益為先;有的停留於近利的層面,有的能發揮至較遠的境界;有的重視學問,有的敬仰人格,有的很在乎社會的評價。因價值感的不同,對師道的表現亦有異。這個人若取近利的話,則在求學時,老師對他有很大的益處,因而可能必恭必敬;出了校門,認為老師已失去幫助他的價值,也許因而對老師的態度就冷漠起來。這個人若以學問的多少來評估價值的話,在校時,感於老師的學問深不可測,因而敬畏;長大後,自己的知識豐富,認為老師還比不上自己呢!這時可能對師道敬愛的程度就減低了。這個人若感於老師人格的感化,傳道授業的恩情,使自己一生受用不盡,感於老師指導的價值高過一切,就會不分何時何地,都能全心全力尊師重道。

以上幾點,著重於人性的本質,及學生內心的現象論述。,行為的表現方式或許會改變,而人性善良的本質是與生俱存的。可以一時被迫隱藏,不能永久被消除。因此,弘揚師道的原則,在於發揮人性善良的本質,使被蒙蔽的良知、良能發放光芒。

  無疑的,現在經濟突飛,社會結構改變,物質文明超越精神建設的效果,以致形成:現實主義沖淡了報恩思想;追求感官的享受,而忽略了對品德高潔者的崇拜;批判物質的價值,勝過精神的力量。如此,師道的弘揚難免會受到衝擊。

  是以,教師需不斷的充實自己,以身作則,負責盡職,以贏得學生的敬愛,及崇拜的感情;不斷的替學生的學習著想、盡力,以激發學生感激、報恩的思想;不斷的培育學生健全的價值觀,以確立遠大的理想,以及體認學習的價值:不斷的指導學生實踐道德規範,培養良好的習慣,以完成人格。這些,能不是弘揚師道的主要、根本途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