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學生行為問題的辨識與輔導-人際關係不良

學生行為問題的辨識與輔導
人際關係不良
行為層次
可能之線索表徵
層次一:
    生活在自我世界裡,失去人際關係學習機會。
1.沉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談。
2.面對陌生人會退縮。
說話緊張,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3.獨來獨往,少有朋友。
層次二:
    自我意識強烈,堅持己念,不願合群,易與人產生誤會和爭論。
1.朋友不多。
2.遭人排擠。
3.意見特別多。
4.任何事情常抱持懷疑的態度。
5.喜好爭辯,常與人針鋒相對。
6.常挑剔別人意見或被別人挑剔。
7.經常與人相見形同陌路,不點頭也不打招呼。
層次三:
    出言不遜,行為偏激,人際間不協調,偶有衝突事件發生。
1.言行偏激,態度傲慢。
2.不服管教,頂撞師長。
3.耍老大,欺負弱小。


可能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
1.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應對。
2.自我封閉,不愛說話。
3.自信心不足。
4.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1.從活動中刻意的教導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方式。
2.對學生進行自我肯定訓練。
3.安排同學主動的與他接近。
4.透過「小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表達看法。
5.培養興趣,結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
1.以較自我中心思考形式,與同儕互動時,易導致自私自利,不易與人妥協。
2.不善於表達意思,缺乏溝通技巧。
3.主觀意識強烈,強詞奪理。
1.實施個別輔導,促使學生開放自己,接納他人。
2.落實自治活動,培養領導的能力,學習服從的態度。
3.培養民主風度,尊重他人看法,接納不同意見。
4.設計活動,讓學生學習溝通技巧。
5.輔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減少負面批評。
6.輔導以理性溫和的言詞代替辯論。
1.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1)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2)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2.以抗拒權威當作英雄主義的表現,並以之作為肯定自我的方式。
3.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4.疑似精神疾病。
1.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1)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善群的美德。
2)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3)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2.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3.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4.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