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境界不同認知
莊子的《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能和井裡的青蛙跟它去談論大海,這因為井底之蛙受空間條件限制,根本無法見到大海;如果是已見過大海的青蛙,它就不再是井底之蛙了。而對於夏天的蟲子,我們也不要跟它談論冰雪的事情;這是因為夏蟲受時間條件限制——自身的生理條件即只能活動於春、夏、秋季的原因所決定,因而,夏蟲也是無法見到過冬天冰雪的現象。因此,無論是對井底蛙談論大海還是對夏蟲談起冰雪來,它都會對此感到莫明其妙,難以置信。此乃基於“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緣故所致。所以,對於這些本身從沒有見識過某一事物的人或動物(假如可以與其交流)來談論該事物,此無異於對牛彈琴,要令其相信卻是極端困難的。
類似的是,人們不同層次的思想境界同樣存在此種頑固的認知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嘛。即站在第二層境界者所看得見的事物及道理,相比之下,處於第一層次境界者往往就無法看得到;因而,站在第一層次境界者根本是不會相信第二層次境界者所講的事物及其道理的。就拿井底蛙來說,在它面前談論天地有多廣闊顯然是不現實的,而且,它還會信誓旦旦地將自己所處所見到的實際空間(井口)描述出來的呢,令人無言以對,黯然失笑。就算是處於同一思想境界的人們,個中如若發現和揭示了某一事物或原理的存在時,如真空中的微粒子和水土中的微生物,如果不給予科學儀器觀察到,人們必不相信和認可之;揭示某事物原理亦同樣會面臨如此境況存在。不了解水質中蘊含的物質及水分子結構的人,他對於清徹的水也是自然不會知道其中所包含的東西存在;可能當他嘗試到海水的鹹昧時才能知道海水中固然含有鹽份。因此來說,不同思想境界的人決定了其對世界及事物的不同認知及態度;而對其談論他所不認識的東西,談了也是白談,如此便會產生了類似於莊子在上面所說的情況。當然,基於人類文明進步發展之基礎的教育需要,在積極開展對未成年人基礎知識教育(實有事物)的同時,還必須傳播和推廣科學知識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而相對於成熟年齡階段的人們則可給予適當啟迪和揭示,特別是那些擁有較高悟性的人,這可能會給他帶了某些啟發和覺悟。
我們站在某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該事物的不同一面,並擁有了這一方面的了解;而對該事物擁有深淺不同程度上的了解就會具有不同程度的認識。而肉眼所無法看得見的事物,一些是可以藉助於科學儀器儀觀察得以見到,如用顯微器觀察微生物、望遠鏡觀察遙遠星體等;有些則只能依靠各人的悟性去感悟印證它,如人生真締以及諸多先驗性的哲理等。相對於“盲人摸象”的認知觀又是另一種自以為是的境況。類似,對於無知而頑固的井底蛙而言,它一方面會將其所見的實有景況給予肯定並把這一認知觀固定化,另一方面它還會一再強調此乃為自己再三觀察、思考和證實下的事實。而處於第一層樓與第二樓層中的視野又會各不相同,高低不同的思想境界也是如此這般的差異情況存在。如較低境界的人只認識到“人生如演戲”,並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感嘆,此一境況更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如果連僅此的這一點點反思都沒有的人則只會除了感到人生茫然外還是茫然感。較高境界的人才能認識人生的真相,並很好地演繹和體驗著人生的真締。愚昧無知的人,其認知觀表現為:勝王敗寇,存在就是合理,強權出真理等一系列僅僅為事物表象方面的觀念上。
總之而言,不同水平的認知觀就會導致了人們對世界及事物認識層次上的差異,對事物有怎麼樣的認識便會產生了對該事物有怎麼樣的理解;而這又是在人們心目中比較固定了(未增進認識之前)的一種認知觀。因此,我們要令這種已固有的觀點要改變自然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特別是那些人在尚未見識到的事物問題上猶甚。由此,莊子在《秋水》中才有了這樣的感觸:“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不同境界不同認知
訂閱:
文章 (Atom)